从“单打独斗”到“多手联弹”——
巢湖禁渔“禁”出新气象
作者:本报记者 马荣瑞 常河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2日 10版)
从安徽巢湖市出发,驱车在环湖大道上一路西行,冷风掀起粼粼波光。
2020年1月1日零时起,巢湖全面实施全域十年禁渔。在长江重点湖泊生态修复治理中,安徽巢湖走在了前列。
“湖中不捕,市场不卖,群众不吃”如今已成为巢湖当地常态。禁渔两年多来,巢湖水生态监管工作有哪些新突破,上岸渔民生活有哪些新变化,未来巢湖生态治理又有哪些新方向?近日,本报记者来到巢湖岸边一探究竟。
渔政监管新方式
“巢湖刚实施十年禁渔的时候,渔政巡查的工作压力是很大的,我们有四条渔政船在东西半湖不间断巡查,现在湖上两艘船就能完成工作了。”望着宽阔的湖面,巢湖市禁捕办工作人员范军告诉记者,每周他都要参与“下湖”巡查。
巢湖方圆800里,沿岸环线就有180多公里,周边毗邻五个县市区。“以前渔政的40多名同事下湖稽查非法捕捞,就好比撒一把咸盐进巢湖里——咸淡根本不济事。”巢湖管理局渔政管理总站副站长郭伟说。
2020年7月,由合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双组长的巢湖禁捕退捕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禁捕办)设在巢湖管理局,小组成员囊括了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人社、财政、民政、交通等多个职能部门,巢湖生态禁捕监管从此告别“单打独斗”,进入“多手联弹”。
“禁捕办实行信息线索通报机制,不论是在捕捞端、销售端、消费端发现问题线索,都可以迅速交付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查实。”巢湖管理局农林水产处处长何江介绍。
通过开展“百日走访”“打非断链”等专项联合执法行动,巢湖铲除了一批团伙化犯罪组织,非法捕捞高发态势得以有效遏制。据统计,2020年至今,巢湖地区共打掉非法捕捞犯罪集团19个,抓获涉案人员256人,现场劝离垂钓人员6000余人,湖区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情况得到有力遏制。
“新时期巢湖生态监管实际要求我们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把巢湖禁捕的防线从湖上提前到岸上、市场上、餐桌上。”巢湖管理局局长余忠勇说。
老渔民的新生活
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长江流域登记在册捕捞渔船11.33万艘,涉及渔民超过27万人。在安徽,庐江县是最先开展渔民退捕工作的巢湖沿岸地区,589位当地渔民“洗脚上岸”,过上了新生活。
“过去,我们家住巢湖边,吃的是‘碗口鱼’嘛!”在庐江县同大镇灵台村,记者面前的夏明祥肤色黝黑,身形健硕,40岁的他已经在巢湖里捕了20多年的鱼。
“碗口鱼”不仅是渔民赖以为生的经济来源,而且是渔民碗里的饭、菜,是巢湖渔家几代承袭的生活方式。2019年4月,退捕上岸的夏明祥曾外出打工寻找出路,在合肥高校食堂档口卖起了盖浇饭。2021年4月,通过考试选拔的他,回到巢湖,回到水上——这次,他没有拿起渔网,而是当起了护渔员,协助渔政人员巡护水面,阻止违法捕捞。
离家近,方便照顾妻儿,工作稳定,有医保、社保,这些都是夏明祥回来的理由。“我还是比较习惯和水打交道。”说着,夏明祥爽朗地笑了,露出一口整齐洁白的牙齿。
与夏明祥不同,58岁的夏士英和儿子夏强上岸后“彻底转型”——他们流转了200亩土地,自主创业办起稻虾养殖家庭农场。
“头一年技术掌握不好,虾死了;前年发洪水,虾从田里跑了;去年虾子是稳赚了。”2021年,在乡镇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依托“稻虾共养”,勤劳的夏士英一家收入超过了30万元。
“根据退捕渔民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学历水平做好转产就业工作是保障渔民上了岸、稳得住的关键。”庐江县禁捕办主任王平告诉记者。
据了解,截至2020年10月30日,巢湖退捕的5638名劳动力已实现养老、医疗、低保、住房保障全覆盖,通过政策宣讲、专场招聘、技能培训、兜底保障等方式,退捕渔民长远生计得到有效保障。
巢湖治理新方向
经过持续治理,巢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的劣Ⅴ类转为Ⅳ类,创1979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2021年,巢湖蓝藻首次发生时间较去年推迟56天,水华发生次数、累计面积、藻密度分别下降42%、20%、32%。
“巢湖属于长江中下游典型富营养化湖泊,水域内生活的鲢、鳙等大型滤食性鱼类可以滤食掉水体中的藻类,对净化水体非常重要。”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湖泊生态研究院副院长唐晓先介绍,禁捕前,鲢、鳙作为经济鱼类是主要捕捞对象,禁捕一年来,这些鱼类种群得以休养繁殖,巢湖水体质量也得以明显改善。
巢湖生态质量不断提升,离不开禁渔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新技术装备的投入应用,巢湖水域已经建立起智能化、全天候监管系统:环巢湖沿岸,33部高清视频监控设备和9部雷达系统24小时运行,无人机取证、热成像夜视仪让非法捕捞、违规垂钓无所遁形。随着86名退捕渔民加入护渔员队伍,“人防+技防”的完整水岸一体巡护管理体系时刻守护着巢湖水域生态环境。
“巢湖治理成效究竟如何,最终是需要用量化指标来说话的。”余忠勇告诉记者,随着巢湖治理工作持续推进,对巢湖进行一轮“全面体检”开始提上日程。
“未来,我们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对湖区以及入湖水道内生物种群资源、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完整监测评估。为现阶段的巢湖健康状况‘把脉’,为下阶段巢湖治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余忠勇说。
(本报记者 马荣瑞 常河) 【编辑:苏亦瑜】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